上海男篮-足球彩票竞彩软件-英锦赛赛程时间-足球数据最全的app|www.hmchk.cn

 
促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 建設生態文明示范省
來源:廣東省人民政府網站 | 作者:hkw546f09 | 發布時間: 2961天前 | 29153 次瀏覽 | 分享到:


堅持走生態文明發展道路,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以建設美麗廣東為引領、以建立健全制度體系為著力點、以提升全民低碳環保自覺為持續動力,強化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積極主動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設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到2020 年,基本形成綠色低碳發展新格局,社會主義現代化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提升。

第一節  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

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完善空間規劃體系,構建生態安全格局,促進國土空間高效、協調、可持續發展。

完善主體功能區制度。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健全基于主體功能區的區域政策,促進各地區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強化主體功能區分區管控,嚴格執行差別化的財政、投資、產業、土地、農業、環境、應對氣候變化政策措施,推動重點開發區域提高產業和人口集聚度,落實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實施各有側重的績效考核評價辦法,加大對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完善重點生態功能區、禁止開發區域的生態補償機制,強化激勵性補償。加快建設國家主體功能區試點示范市(縣)。

 

4  “十三五”時期我省主體功能區差異化發展指標

建立健全空間規劃體系。發揮主體功能區作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基礎制度的作用,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保規劃等各類空間性規劃,推進“多規合一”和空間“一張圖”管理。以市縣級行政區為單元,建立由空間規劃、用途管制、領導干部自然資產離任審計、差異化績效考核等構成的空間治理體系。

構筑生態安全格局。加快形成“兩屏、一帶、一網、多核”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不斷優化生態環境,大幅提高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濕地、草原、海洋等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構建粵北南嶺山區、粵東鳳凰—蓮花山區、粵西云霧山區等北部環形生態屏障,確保全省生態安全和質量。構建珠三角東北部、北部和西北部連綿山地森林在內的珠三角外圍生態屏障,維護森林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連貫性。構建東南沿海藍色海岸帶,打造能夠提供海洋資源、調節氣候和減緩溫室效應、營造優美海洋景觀的重要生態區域。構建生態廊道網絡體系,統籌保護東江、西江、北江、鑒江、韓江及珠江三角洲網河、粵西、粵東沿海諸河等主要水系,加快建設區域城鄉綠道網、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和自然保護區。構建生態綠核,加快建設城市內部的綠地空間,以生態綠核建設促進城市空間結構的優化。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和自然岸線格局。

 

8  廣東省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示意



第二節  促進資源節約利用

堅持節約優先,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強化約束性指標管理,促進各類資源節約循環高效利用,力爭在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中走在全國前列。

推進節能降耗。嚴格實施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加強重點地區節能監控,嚴格控制年綜合能耗300 萬噸標準煤以上的縣(市、區)新上項目能耗增量。全面推進工業、建筑、交通、公共機構、農業農村等重點領域節能,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綜合運用差別電價、補助資金、準入條件、行業標準等政策措施化解產能過剩,完善企業退出機制。大力推行綠色建設體系,推廣綠色建筑,開展建筑能效評價,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繼續實施重點節能工程,深入實施重點用能單位節能低碳行動。推動能源管理中心和能源管理體系建設,開展能效領跑者引領行動。加快節能環保技術應用示范和推廣。

建設節約型社會。節約集約利用水、土地、礦產等資源,加強全過程管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全面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積極開發利用再生水、海水等非常規水源,推進水資源循環利用。深入開展節水型城市(單位)創建活動,逐步更換使用年限超過50年、材質落后和漏損嚴重的老舊供水管網,加強節水技術、工藝、設備和器具的推廣使用,開展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全力推進節約集約用地示范省建設,控制土地開發強度與規模,嚴格土地用途管制,統籌開發利用地上地下空間,調整建設用地結構,降低工業用地比例,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和工礦廢棄地復墾,建立低效土地市場化退出機制。嚴格控制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規模,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加強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建設綠色礦山。推進各領域節材,推廣應用可再生材料。

發展循環經濟。制定循環發展引領計劃,積極構建循環型產業體系。推行企業循環式生產、資源循環式利用、產業循環式組合,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培育一批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加快“三廢”資源化利用。減少單位產出物質消耗,提高全社會資源產出率和循環利用率。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推廣垃圾分類回收,開發利用“城市礦產”,推進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廚廢棄物、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和再生資源回收,支持再制造產業化發展。開展重點行業企業清潔生產審核。支持企業實施清潔生產,推進傳統制造業綠色改造,推動建立綠色循環發展產業體系。

第三節  強力推進環境污染綜合治理

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深入實施水、大氣、土壤污染治理三大行動計劃,切實改善環境質量。

持續改善水環境。深入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南粵水更清行動計劃。開展流域水生態環境功能分區管控,強化用水總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控制。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和污染控制,推進飲用水源保護區規范化建設,依法整治、搬遷和關閉威脅飲用水源和供水河道水質安全的污染源。強化跨界河流污染聯防聯治,重點推進練江、廣佛跨界河流、茅洲河、石馬河、小東江等跨界重污染河流和城市黑臭水體綜合整治。嚴格環境執法,強化重點污染源環境監管。到2020 年底,前地級以上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控制在10% 以內,全省優良水質斷面比例達到84.5% 以上。

綜合治理大氣污染。全面實施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方案,實行區域聯防聯控,重點推進珠三角地區大氣污染防治。深化工業源污染治理,全面推動鍋爐污染整治,深入推進電力行業污染減排,加強水泥、陶瓷、平板玻璃、鋼鐵等行業脫硫脫硝和清潔生產,推動全省有用熱需求的產業園區、產業集聚區全部實現集中供熱。著力削減揮發性有機物,重點開展石化行業、工業噴涂等領域的綜合整治,加強生活源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控制。加強機動車污染防治,全面淘汰“黃標車”,提高新車環保準入門檻,繼續加大油品升級力度。強化揚塵治理,全面加強公路、城市道路、建筑工地和堆場碼頭抑塵降塵。

加強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制定實施省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快制定省土壤污染防治條例。依法推進土壤環境保護,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治,嚴格土壤環境監管。實施農用地分級管理和建設用地分類管控。加強土壤修復與綜合治理,開展受重金屬污染耕地和已關停并轉的電鍍、化工等工業受污染場地土壤綜合整治。重點推進韶關土壤污染綜合防治示范區建設,加快珠三角典型區域土壤污染綜合治理。加大電子廢棄物拆解場地和危險廢棄物污染整治力度。

推進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覆蓋城鄉的環保基礎設施體系。深入開展粵東西北新一輪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加大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及管網建設力度,實現污水處理設施區、縣域、鎮、村全覆蓋,強化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加快建設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鼓勵區域處理設施共建共享和技術集成創新,提升生活垃圾全過程資源化利用水平。推進固體廢物安全處置設施建設,加強危險廢物、醫療廢物、電子廢棄物等固體廢物安全處置。對供水、供電、道路、通信等公共基礎設施實施綠色化改造。到2020 年,全省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0% 以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 以上。

 

 

第四節  加快生態修復與建設

堅持保護優先,加強生態環境的建設與修復,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維護自然生態的完整性、連續性和多樣性。到2020 年,森林面積達到1.63億畝,森林覆蓋率達到60.5%,森林蓄積量達到6.43億立方米,全省濕地保護率達到50% 

保護和培育森林生態系統。深入開展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建設綠色生態省。著力構建森林生態體系,推進林業四大重點生態工程建設[20],大力建設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重點建設北部連綿山體森林生態屏障體系,開展珠江水系等主要水源地森林和沿海防護林的生態保護。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嚴禁移植天然大樹進城。完成國有林場改革,發揮在綠化國土中的帶動作用。優化生態公益林布局,推動生態公益林擴面提質,健全完善生態公益林效益補償機制。加強造林撫育,積極開展植樹造林、封山育林和中幼齡林撫育改造,大力推進林木良種化進程。修復區域地帶性森林植被,開展雷州半島生態修復,重建雷州半島熱帶森林體系。加強有害生物治理和森林病蟲害防治體系建設,完善森林火災應急管理體系,確保森林生態安全。積極探索具有廣東特色的國家公園(省立)體制。

保護濕地與河湖生態系統。建立水域生態保護和管理體系,保持和維護水的自然流態,嚴控對天然河流、濕地的侵擾,加強紅樹林保護,開展退耕還濕、退養還灘。加強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實行水土流失分區防治。加強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濕地多用途管理區建設,逐步引導可持續利用濕地資源,優化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和恢復濕地功能。加強江河湖庫管理,嚴格飲用水源保護,強化生態修復,確保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大力加強珠三角濕地公園建設,努力構建珠三角綠色生態水系,到2020 年,建設各類濕地公園155 個,珠三角水網濕地保護率達到85% 以上。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維護生態平衡,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實施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性保護工程,建設救護繁育中心和基因庫。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優化自然保護區結構和空間布局,完善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網絡體系,提升自然保護區規范化建設和科學化管理水平。加強生物物種和遺傳資源保護,推進南嶺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建設,對重要生態系統和物種資源實施強制性保護。建立生物多樣性監測評估與預警體系,強化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有效防范物種資源喪失,嚴防外來有害物種入侵。嚴厲打擊象牙等野生動植物制品非法交易。

第五節  積極主動應對氣候變化

堅持綠色發展,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完善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綠色低碳發展達到全國先進水平。

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建立全省碳排放總量控制分解落實機制,開展碳強度年度目標責任評價考核,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指標評價。推進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術創新,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持續優化能源結構,推動傳統能源清潔低碳利用,發展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加強珠三角地區煤炭消費減量管理,不斷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加快實現全省化石能源消費和碳排放峰值。

推進碳交易市場建設。完善我省碳排放管理和交易機制,加強電力、鋼鐵、建材、化工等重點行業碳排放控制與管理,配合國家做好全國市場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圍繞碳排放配額研究創新碳市場衍生交易產品,鼓勵投資機構參與碳市場交易,爭取在我省設立全國性碳交易平臺。做大做強省低碳發展基金,創新有償使用、預算管理、投融資機制,建立服務于實體經濟的廣東特色碳金融體系。

深化低碳發展試點示范。深入推進全方位低碳試點示范,建設一批低碳城市、城鎮、園區、商業和社區試點及減碳重大示范項目。建設珠三角地區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推動綠色城鎮化,推行城市建設“碳規”制度。推廣應用節能低碳技術,強化工業、城鄉建設、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節能降碳。建設以節能低碳為特征的城市基礎設施,控制交通運輸碳排放,實行公共交通優先。實施新能源汽車推廣計劃,提高電動車產業化水平。加強低碳發展基礎能力建設,完善溫室氣體排放的統計監測核算體系。

廣泛開展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國際合作。深化與歐盟、北美、大洋洲國家省州政府、企業及相關組織的合作,在低碳發展、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研究、低碳科學技術等方面開展多渠道、多層次的溝通與項目合作。結合實施“一帶一路”戰略,促進與沿線國家開展低碳項目合作。

 

 

第六節  倡導生態文明新風尚

改善生態環境,拓展綠色空間,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形成崇尚生態文明和踐行綠色低碳理念的社會新風尚。

建設生態宜居環境。根據資源環境承載力調節城市規模,依托山水地貌優化城市形態和功能。全面加強城市發展的布局和形態規劃,合理確定城市開發邊界和開發強度,強化城市建設的生態和文化元素。大力推進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強化用水節水管理,加強城市河湖海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和社區低碳化改造,推行低沖擊開發建設模式。拓展城市綠色開敞空間,推動綠道網向綠色基礎設施升級,依托綠道網建設水岸公園和社區體育公園,加強公園、道路林蔭綠化建設。推進森林進城圍城,建設集中連片的城市森林。創建低碳生態城市和美麗鄉村,推進珠海、韶關、梅州、東莞、深圳東部灣區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市)建設和河源、信宜、揭西、東莞中堂鎮、珠海橫琴新區等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建設。

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開展節能減碳全民行動,推動個人和家庭踐行綠色低碳生活理念,倡導適度消費,力戒奢侈浪費,形成“資源有價、污染付費”的綠色消費預期。鼓勵家庭閑置和廢舊物品的循環利用,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推動居民消費結構向低碳、節能、可再回收的方向發展。推動建立出口產品低碳認證標識制度,鼓勵能效標識產品、低碳認證產品等綠色低碳產品的推廣與應用,提高生產比例和市場占有率,列入政府優先采購目錄。積極倡導低碳出行、綠色居住,加強軌道交通建設,穩步發展共乘交通,鼓勵自行車等綠色出行。探索推進碳普惠制度試點。

弘揚生態文化。加強資源環境國情和生態價值觀教育,培養公民環境意識,推動全社會形成綠色消費自覺。深入挖掘嶺南文化中的生態文化內涵,塑造具有時代氣息、廣東特色的生態文明理念。大力開展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活動,推動綠色低碳知識進學校、進課堂、進企業、進機關,引導全社會樹立生態文明意識,形成生態自覺。培育生態文化載體,創作一批生態文化作品,創建一批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積極開展群眾性生態科普活動,組織好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節能宣傳周、低碳日等主題宣傳,營造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氛圍。

第七節  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進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機制。

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的通知》,到2020 年,構建由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空間規劃體系、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環境治理體系、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等八項制度構成的生態文明建設制度體系。

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建立生態紅線保護制度,嚴格落實生態控制線、林業生態紅線等。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用途管制制度和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建立統一的確權登記系統,明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海域等自然資源的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及處分權。建立嚴格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管理制度,加強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對工業點源、農業面源、交通移動源等全部污染源排放的所有污染物以及大氣、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海洋等所有納污介質加強統一監管,對重點污染源實行實時監控。繼續消減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開展能效、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探索獨立進行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嚴格實施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大幅度提高違法成本。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與污染防治的聯動機制,加大跨區域、跨部門聯合執法力度,探索建立跨地區環保機構。開展環保督查巡視。健全環境信息公布制度,強化突發環境事件信息披露。

推行生態環保市場化機制。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禁止開發區域和農產品主產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強化激勵性補償,提高其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培育環境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主體。擴大實施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試點。建立健全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交易制度,創新有償使用、預算管理、投融資機制。積極開展排污權、用水權等交易試點,探索建立節能量、林業碳匯等市場化交易方式和跨區域生態激勵補償機制。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節水管理。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健全居民用電、用水、用氣階梯價格制度。探索發展綠色金融,設立廣東綠色發展基金。

健全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加快構建生態文明建設評價體系,建立和完善生態價值評價、生態安全評價、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把環境、資源等生態因素作為各級政府進行重大開發和重大項目決策的重要評判依據。改革政績評價考核機制,將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指標納入各地政府考核評價體系,依據主體功能定位對各地政府進行差異化考核。建立資源環境離任審計制度。建立健全專家咨詢機制和公眾參與監督機制,對環境立法、執法、重大環境保護決策以及環保焦點事件實行公眾聽證制度。推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對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責任人,終身追究責任。